您好,欢迎来到西安朝阳学校 - 【官网首页】官网 !

在线咨询热线

机构设置

报名咨询

报名咨询电话:

029-87246359 029-87243114

教学部

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机构设置 > 教学部

高端对话 | 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卡娅:把心灵献给孩子

发布时间:2017-12-07   浏览次数:

导 读

把心灵献给孩子。

 

一个是来自中国的教育学者,一个是来自乌克兰的教育学者,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对儿童的热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11月25日,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2017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拉开帷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进行了一场“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对话。

 

对话人

顾明远: 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苏霍姆林斯卡娅: 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教科院院士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滕珺

翻    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肖甦

 

 

顾明远

 

苏霍姆林斯卡娅

Q&A

今天我们对话的主题是“把心灵献给孩子”,谈到这个话题,相信许多人都会想起我手上拿的这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因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要的一份代表作,这本书不光是它的一部作品,更是它一生的写照。这本书之所以能打动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恰恰就是因为他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心灵,所以今天的对话我想从这本书开始。我想问卡娅,您能不能回忆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卡娅:据我所知,苏霍姆林斯基想了很久写这本书,他酝酿了很长的时间。应当说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苏霍姆林斯基非常不喜欢他当时苏联时期的教育环境,不喜欢那个时候教育人对于孩子们的态度。他特别反感,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和我们的教育人当时只说我们的学生,从来不说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能代表和反映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所以他就用这本书写下来他对于教育和孩子的理解。这本书的名字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但是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部分心灵已经留在了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家。

 

 

 

Q&A

是孩子而不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接下来想问问顾先生,您是什么时候读到的这本书,当时有什么感受?

 

顾明远:1951年到1956年之间,我还在苏联留学,那时的苏联教育流行的是凯洛夫,很少谈到儿童,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尊严。我第一次看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俄文版,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第一感受是非常的震惊、非常的感动。以前,我们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爱,我在这本书看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孩子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培养学生的心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当时我在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任所长,立即组织大家翻译了这本书,包括后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实这些书都让我深切的感觉到,要充分认识孩子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要关心孩子。

 

 

 

Q&A

刚刚二位都反复提到了孩子的心灵,在你们的理解中,孩子的心灵到底指的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卡娅:这本书的意思其实是“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中文版隐去了“我”,这个“我”在俄文中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在我的理解中是所有教育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说到对心灵的理解,我在父亲留下的档案里边发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手稿,它是这样说的,学校里有教学大纲,有课程,有带着知识来到学校进行教学的老师,也有学校的制度。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教师的心灵,这是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母一样关注孩子每一个变化了的眼神、每一个迈出的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对人性,对心灵有特别的理解,再让我说比这更好的解释,好像很难了。

 

顾明远:什么是孩子的心灵,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常说立德树人,树人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尤其是0到2岁就是一个关键期,所以父母要不断地跟孩子进行各种交流。所谓培养心灵,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情绪、人格、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Q&A

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怎么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什么途径?

 

苏霍姆林斯卡娅:我想补充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孩子心灵的理解,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看到,一个是看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但是看见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的内心。比如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孩子打瞌睡,这是看到,但还要看见他打瞌睡背后的原因。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他应当看见的是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点,在课堂上应该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由此在提问题或者布置作业时,在他们没有察觉时有所区别,而不能用同样的问题向所有的孩子提问,要求他们有同样的回答,这样是对孩子的损害。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自己的提升和进步,尤其是那些反映慢的孩子,可能孩子的回答并不能让教师满意,但教师的表扬比回答问题本身更加重要。

 

顾明远: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关心到每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也很微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他对学生的态度。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要真正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他在头半年时间从来不会给学生打两分,尤其是第一次打分的时候,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最近,我听过一些课,发现我们的一些老师关心孩子其实并不是很充分,往主持人往只关心几个聪明的孩子。两个多月以前,我听了一堂语文课,授课教师一节课对一个孩子提问了8次,但坐在我旁边的孩子既不举手,也没被提问,他对教师来说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所以,在我看来这堂课是不成功的。不可否认,大班额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六十个孩子教师可能照顾不过来,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确实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Q&A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此时的教师就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多的是孩子的陪伴者,我想问一下二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顾明远: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候,跟过去的学生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新的技术一出来,马上会以数字化的形式传遍全世界,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你再去适应了,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怎么能够让学生适应这种信息万变的时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我认为,一句话来概括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改变人的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要仅仅传授知识,知识是容易忘记的,但思维的方式不会忘记,有了一些创新的思维,孩子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把知识的习得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在习得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去提升思维的品质,这是新时代对师生的学习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卡娅: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现在的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这一点在乌克兰也一样。在掌握信息技术速度方面,孩子们要比我们更快,这时就可能是孩子教老师、教父母了,这种变化自然就影响到了孩子与家长、孩子与教师之间教与学的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和其他教育家实际上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孩子们的思维刚刚起步甚至还没起步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把非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尽早传递给孩子。

 

人的成长,从来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那些非技术的因素,那些情感的东西,才能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Q&A

 

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诞辰一百周年,这个日子不仅仅是乌克兰的节日,而是世界教育人的节日。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和纪念,中外国家都在开展许多活动。最后请问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给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些寄语,你们想说些什么?

 

 

顾明远:把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卡娅:有一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回答一位教师来信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那么把什么留给自己呢?教师的内心还剩什么?我希望大家想想这个问题。在我的理解,希望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我们不要看到作为教师的你还有残酷、锋利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善良的自我,一个非常满足的心灵。换言之,请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请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牺牲。

 

Q&A

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我们的心灵带给50个孩子,怎样做可能会更有实际一些?

 

苏霍姆林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看到和看见的问题,这是教育家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可能做不到一个人能把50个人都看全,但是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信条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去完成的,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应当去努力发现。

 

顾明远:要去领会和创造这个艺术,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自己领悟。但我想,不管是50个孩子,还是20个孩子,我们要有一个信念,努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那么你就能够做得更好。小班化是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的进程,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照顾到更大的群体,但现在即使人多,教师也要有这样的信念,设法照顾到每个孩子。

 

 

 

Q&A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代,把心灵献给孩子并不是主流的教育形态。在那样一个背景下,我想问卡娅女士,他把心灵献给孩子的思想受什么启发?

 

苏霍姆林斯卡娅:坦率说,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猜想,这首先源于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曾经在战争中负过伤,遭受着弹片的折磨,同时他经历了当时的乌克兰大饥荒,非常知道生命的不易。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著作里,他描写了许多战后儿童的故事,这些孩子要么家庭是残缺的,要么父母是残废的。但在当时的教育学术圈里,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官方的教育学是凯洛夫的理论,是重视教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把这本书同时给了两家出版社,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东德。但很显然的结果,乌克兰拒绝出版,所以这本书首先在东德出版社。在国外出版的形势逼迫之下,苏联这个的版本才出来,这也是没有先例的事情,一个教育学者的书先在别国出版,再由本国出版。此后到苏霍姆林斯基去世之后,他的这部书才获得了苏联功勋奖章。这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命运。

 

Q&A

顾明远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曾说过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今天高端对话的主题是把心灵献给孩子,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仔细观察中国和乌克兰两个国家的教育现状,今天再来强调这个话题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现实意义,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苏霍姆林斯卡娅:现在在乌克兰。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正在进行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怎么唤醒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个应当实际上是教育问题,也是哲学问题。而对于孩子思维的唤醒,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写了许多小故事,我将其翻译为《做人的故事》,那里面有1200多个小故事。尽管故事非常小,但它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教育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孩子的思维。现在,这些小故事已经被官方编进了小学低年级的课本,而小故事进教材的一个延续性成果是,许多教育者让孩子讨论这样的小故事,然后照着去编写这样藏着问题的小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唤醒孩子去思考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儿童哲学的味道。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关注残障儿童的教育,他认为,这些孩子应该在普通学校里进行学习和发展。他的思想在基辅里许多思想都得到了实践。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是我的发明,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问题是今天我们怎么理解?现在每个老师都会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家长也都会讲我是爱孩子的,但是什么是爱孩子,怎么爱孩子,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家长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现在有些家长说,为了将来的幸福要牺牲童年的幸福,我想告诉家长们,没有童年的幸福,也就没有将来的幸福。童年的精神世界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来长大了也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古老的话题,也是常青的话题,我们今后可能还要继续讨论下去。特别是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一些封建思想还残留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人怎么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主人,成人怎么理解孩子,怎么真正把心灵献给孩子,都需要继续探讨。

 

西安朝阳学校加盟热线:

029-87246359、029- 87243114、029-82400256、15389049427、18092300658、18092300659

办公地址:
地点1:西安市莲湖路青年二巷药王洞160号(药王洞省教育厅对面)
地点2:西安市新城区幸福中路福邸铭门广场东侧西安朝阳学校
地址3:西安市太华路华润万家北侧100米西安朝阳学校

 


在线咨询
校园信箱
客服 no.1
客服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