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西安朝阳学校 - 【官网首页】官网 !

在线咨询热线

教学科研

报名咨询

报名咨询电话:

029-87246359 029-87243114

职业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教学科研 > 职业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方法

发布时间:2016-08-19   浏览次数: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儿童富有模仿性,喜欢效仿父母、师长,尤其崇拜伟人、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得当能给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榜样的类型
    1.伟人的典范
    历史伟人、著名科学家等杰出人物,都应成为儿童学习的典范,其生平业绩、人格形象等会对儿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其敬仰之情、效仿之心。例如,许多身有残疾的杰出人物(爱迪生、海伦·凯勒、贝多芬、罗斯福、霍金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当为残疾儿童鼓起生活勇气、坚定成才信心的楷模。
    2.教师的示范
    教师肩负着培养儿童的重任,其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都对儿童起着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影响。而儿童又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老师作为效仿的楷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力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所以,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树立可望又可及的榜样。
    3.学生中的模范
    模范是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主要指学生中值得学习的人。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因此,学生中的样板不可能很完美,也不可能表现得一直很稳定。但他们与其他同学朝夕相处,更真实、更亲切,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学习。通过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可产生有较大号召力的模范。
    (二)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榜样的心理教育作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1.选好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儿童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原因,往往自己不能确立学习的好榜样,如盲目崇拜一些流行歌星和影视明星。因此,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如“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
    2.把握特点
    儿童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做目的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到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健康行为。只有根据他们学习榜样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榜样示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善于指导
    教师要指导儿童学习榜样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并发现与其年龄、情趣、志向、条件、境遇等方面具有相似点的榜样;其次,要介绍榜样的先进事迹,使他们明确该向榜样学什么,怎么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要对榜样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对照自己,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以实际行动学习榜样。
    4.激发情感
    要使榜样对儿童产生推动力,就需要激发他们对榜样的敬慕之情。从对榜样的认知到对榜样的模仿,情感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教师要让他们了解榜样的身世、经历、成就,特别要了解其感人至深之处,使其在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爱慕、敬佩之情。这样,外在的学习榜样才能转化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实际锻炼是一种耐挫能力的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发展和完善。
    (一)锻炼的方式
    1.实践活动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组织儿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实际锻炼最主要的形式。这些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认识,丰富体验,锻炼意志,培养习惯。由于各种实践活动在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应根据其年龄特点合理运用。如组织“穿衣脱衣比赛”、“看谁扫地扫得最好”、“摘菜表演”等竞赛活动就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2.布置任务
    教育者事先布置儿童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培养其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可布置关注社会问题的调研任务,此时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面对挫折要克服焦躁、气馁,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纪律约束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儿童自觉地遵守规定的纪律,这对于培养其纪律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首先,纪律是从自觉行动中产生的,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志的自觉性。其次,纪律不是单纯地服从和遵守秩序、规则和要求,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志的坚持性。第三,纪律是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要求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志的自制性。
    4.心智训练
    心智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掌握某种特长和技能,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个人头脑风暴法。通过一种快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在进行联想时,只需思维飞转,将涌现出的任何想法,不论好坏,即刻记下来。例如,反复呈现“河流”、“海水”、“铅笔”等词语,每次呈现都要求儿童对同一词语作出不同的联想。
    ②群体智力激励法。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参与者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汇集起来以解决问题。每次会议让参与者围绕议题畅所欲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极迅速的联想,产生大量的见解。一般而言,个体在小组中能充分发挥才智和创造力。
    ③摆脱常规。为打破思维定式,可以用一些必须摆脱常规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即“脑筋急转弯”)训练儿童。例如,什么海无边?苦海无边。什么情况下56 +3=86?错误情况下。用6根火柴摆成4个等边三角形,要求三角形每边都由一根火柴棒构成。
    ④假想推测。设想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发生了会怎么样。此法可训练儿童无限丰富的联想,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设想有一天世界上没有水会怎么样。
    ⑤列举缺点。通过列举事物存在的缺点而训练儿童发散思维。例如,尽可能列举玻璃  杯的缺点。
    ⑥图形想像。向儿童出示某一简单图形(如一个圆),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写出)什么东西与之相似。
    (二)实际锻炼法的运用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有效的训练有赖于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不仅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还能使儿童形成  许多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进取心、自尊心、关心集体、尊重他人、自制、负责等;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还会使他们形成诸如自私、自卑、任性、马虎、不思进取等不良个性特征。
    2.唤起儿童主动
    实际锻炼法主要是儿童的活动,只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 到训练是必要的、有益的,他们才能自强不息,自觉严格要求,从而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3.注意检查督促
    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必须经历长期反复的训练。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不仅无助于儿童 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造成拖拉散漫的习惯,严重影响实际锻炼的成效。对他们进行  心理训练,既要强调自觉自愿,又不能放松检查督促,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心理素质的方法。这种方
法的特点在于利用情境的暗示和感染作用,将理与情、情与境融为一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
情境之中,通过预先设置的教育情境来熏陶儿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情感陶冶的方式
    1.环境陶冶
    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既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文化环境。
    2.艺术陶冶
    借助于音乐、美术、诗歌、小说、影视等艺术手段创造的生动形象感染儿童,在欣赏、评论、创作及演出过程中陶冶儿童青少年。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熏陶他们的心理。教师应重视组织他们阅读文学作品、聆听音乐、参观画展观赏影视,引导他们去创作、表演,从中获得启示,受到陶冶与教育。
    3.人格感化
    人格感化是教师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情境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陶冶。教师不是通过说理
来教育儿童,而是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真诚的关心爱护及高尚的人格来触动、感化、熏陶他们。教师的威望越高,对他们的关怀越真挚,人格感化的力量就越大。.
    (二)情感陶冶法的运用要求
    1.创设良好环境
    要有效地陶冶儿童青少年,行不言之教,必先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学校教室为例,教室布置是对教育环境的人为优化,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窗明几净、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使其心旷神怡,陶冶情操,激发热情。
    2.引导儿童参与
    良好的环境不是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创设。如把布置教室的过程,变为培养他们自治、自理能力的过程,变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鼓励自行设计,择优采纳。在具体布置中,不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也使他们体验到美感、自豪感、成就感和集体感。
    3.注意启发引导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环境自发地影响儿童,还需要教育
者的启发儿童认识、接受、喜爱学习与生活环境。例如,许多学校都布置了名人画像、名言条幅等,但如果这些没有引起儿童的注意和了解,那么这些画像、条幅并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
 
在线咨询
校园信箱
客服 no.1
客服 no.2